“十三五”期间,宿城中专以现代化创建为抓手,推进专业群建设、实训基地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校企合作、教育教学、社会服务等重点工作,创建成省领航学校建设单位、省现代化示范性学校、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、省智慧校园,创建成3个省现代化专业群和2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但学校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尚有很大差距,主要表现在:一是办学硬件条件不够,占地面积、建筑面积等不能满足生源扩大和升级高职院校的需求,实训实习设备陈旧、老化及不足,不能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求;二是办学层次不高,现有的中专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;三是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和优势,竞争力不强;四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,年轻教师占比较大,高学历、高职称、高层次教师缺乏;五是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够,教育教学成果不丰、质量不高,与三教改革要求尚有距离;六是办学经费缺口较大,学校前期建设尚有债务,加之学校为财政定补单位,财政拨款仅够维持教师工资,学校后续发展经费不足。
面对“十四五”,学校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,以提高质量为根本,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优化办学条件,拓展办学思路,拓宽办学渠道,深化校企合作,提升办学层次,提高服务能力,努力建成扎根江苏、引领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。
一、指导思想
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,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,坚持以生为本,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;坚持质量至上,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;坚持服务宗旨,更加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质量;坚持创新驱动,更加注重模式探索和制度创新;坚持示范引领,更加注重办学经验辐射推广和办学质量整体提升,加快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。
二、总体目标
学校创建成江苏省首批领航学校,创建成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2—3个、现代化专业群2—3个,力争创建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。
三、具体目标和主要工作
(一)稳定办学规模
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,积极落实普职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,稳定每年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1500人,其中综合高中300人,对口单招200人,普通中专1000人。同时,开展高职教育,每年招收500人,其中中高职衔接200人,高职分院300人。在校生规模稳定在6000人左右。
(二)改善办学条件
1.基础建设。按照宿城区区域发展规划,兼顾学校高规格可持续发展,结合师生的交通、生活等功能配套,规划500亩左右用地,异地新建,建筑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,打造高标准职业院校,起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和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。
2.实训设备。围绕激光加工技术、信息技术、财经商贸、汽车工程等4个专业群,添置和升级实训设备,建立模拟仿真实训系统,预计投入8000万元。
3.智慧校园。以数据建设、应用为中心,升级信息化网络、平台和硬件,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,打造优质资源共享平台,健全师生成长数字档案,将学校打造成为融“智慧教学、智慧管理、智慧服务”为一体的“智慧+”校园,预计投入2000万元。
(三)提升办学层次
申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,计划2022年秋季开学招收五年制高职学生,前三年纳入中专学籍和计划管理,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学籍和计划管理,毕业后颁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文凭。同时加强与省内高职院校的“3+3”中高职衔接教育合作办学,中高职衔接覆盖主干专业。
(四)深化校企合作
立足宿城区经济开发区、激光产业园、运河宿迁港,依托行业企业,实行联盟联席会议制度和多方协调机制,组建政企校职教联盟,做好顶层设计,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,实行“招、培、用、评”一体化培养机制,打造联盟发展共同体。实行“校企融合、工学一体”,实行“1+X”证书制度、学业水平考试制度、国家“学分银行”制度等多元评价机制,积极推进3—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,建成3—5个产教融合实训平台、新增3—5个职业体验中心。
同时,依托宿城区激光产业资源,创新与宿迁激光产业园、激光小镇合作机制,建成激光学院,建成大师工作室、名师工作室、创新工作室,建成集实践教学、社会培训、技术服务为一体、产品研发设计、产品生产、产品物流、产品营销、赛证融合、技术水平国内一流的开放共享型激光应用实训基地。
(五)强化师资建设
1.实施四大工程。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,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、名师工程、青蓝工程、(校企、校校)协同培养工程,完善学历提升激励机制,教师研究生比例提高到40%,“双师型”教师比例提高到85%,争创1—2个省名师工作室、3—5个市名师工作室,培养3—5名市级以上专业负责人(学科带头人)、3—5名省级中心教研组成员和2—3名省级领军人才。
2.建立人才引进机制。策应市、区人才引进的政策,公开招聘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50人左右,引进高技能人才和名师5—8人。
3.完善教科研激励机制。充分发挥教研基地、教研组、专业负责人、名师、领军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,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、教学大赛、技能大赛、创新创业大赛、班主任大赛等活动,着力提高活动参与率、高层次获奖率和科研转化率。
(六)坚持教学改革
1.加强师资保障。师资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,要以“三教”改革为突破,以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,以大赛、课堂和项目促进其成长,以完善的激励、培训、交流和考核机制为其搭建高层次高质量的平台,向高技能、高职称、高学历、名教师等方面要人才。
2.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。学生的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尺,德育和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与根本点,结合三教改革、国家职教20条、省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文件,紧抓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,建立健全学生全面考核体系、课程体系、实施路径模式和信息化资源平台,切实解决轻目标、轻标准、轻评价、轻过程、轻素养、轻能力的痼疾。
3.探索合作育人模式。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精选优选合作企业,将办学方向、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师资成长、培养模式、评价方式等纳入深化合作之中,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。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和国际化办学,让3+2、3+3、3+4、国际联办等落地生根,在纵向与横向上实现质的飞跃。
(七)加强社会服务
1.办好继续教育,支持全民终身学习。学校通过联合办学、提升办学层次等方法将继续教育做大做强;完善社区学院办学机制,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,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,发挥社区学院的教育培训功能。
2.加强社会培训,助推地方经济发展。利用实训设备、师资、课程等资源优势,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开发合作项目,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,开展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、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、企业职工培训、退役军人培训、创业培训等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,年培训人次保持在6000以上。
3.拓展办学渠道,推动创新创业工作。充分利用互联网+的优势,依托实训基地、师资、区域创业政策等有利优势,启动创业创新工作,建立2—3个创业创新基地,提高创业创新能力。
(八)推进学校管理
1.完善现代学校《章程》,深化校系二级管理模式。优化党总支领导、校长负责的决策机制,完善优化管理机构和民主管理机构,健全社会参与管理机构,实行校系分层管理,建成体系完善、职能清晰、运行规范、成效显著的高质量治理体系。
2.完善集体决策机制,深化民主管理改革。完善校长负责制,推进校长领导力提升培训计划,实行“三重一大”、校务会的集体决策制度。
3.完善质量保障体系,深化评价改革。加强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,健全质量保证组织,健全技能大赛、学业水平考试、德育量化考核、毕业生毕业量化考核、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等质量保障制度,健全多元评价体系。
(九)完善保障机制
完善职业教育投入长效机制,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,将宿城中专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,严格按照省定标准拨付财政性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,区财政逐年增加专项投入。统筹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、就业经费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全面落实职业教育资助政策,落实地方政府配套资金,统筹国家中职免学费资金,扩大职业学校助学金覆盖面,完善各类培训资助补贴政策,加强职业教育资金管理,确保资助资金有效安全使用。
总之,“十四五”期间全校师生要围绕目标,凝心聚力,务实进取,开拓创新,为学生人生出彩提供更多的机会,同时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、新思路,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,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,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,更好地为宿城经济发展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