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信箱sczxtg@163.com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宿城视点>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

埠子镇:脱贫高质量 阔步奔小康

来源: 访问量: 发布日期:2021-06-11

“出门就是幼儿园,小孙子上幼儿园特方便!”说起搬到农房改善项目——亲亲家园后的生活,宿城区埠子镇杜楼村村民力光玲眉开眼笑,“房子建得好,还在镇区,周边幼儿园、学校、医院、超市等等,应有尽有,住进来真是过上了小康生活。”

“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原先是‘起早不得利’,如今靠着养蚕腰包越来越鼓。”不用东奔西跑,在家门口就赚到钱,埠子镇蚕桑村村民徐守旺看着地里慢慢长大的桑树,脸上挂着灿烂的笑,“跟党走,好日子还在后头哩!”

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近年来,埠子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抓住农房改善这一龙头工程,高质量建设农房项目,大力度整治人居环境,全方位补齐配套服务短板,在宿城全区率先高质量脱贫的同时,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加快建设现代农村,做到房子、院子、村子面貌同步改善,生态、生产、生活质量同步提升。

搬到新家开启新生活

今年50多岁的力光玲,眼看小孙子就要到入园年龄,这几年特别想到镇区居住。“住村里没幼儿园,来镇区要跑十多里路,还有几段土路。”前两年,听说镇政府实施农房改善,在镇区为农民建新房,力光玲心动的同时,又很担忧。“担心房子建得不好。”他说。

“民之所忧,我之所思;民之所思,我之所行。”埠子镇党委书记陈茂辉认为,群众过得好不好,首先看住房。为此,自2019年起,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,埠子镇启动农房改善工作,高质量建设农房项目,全力帮农民群众搬新家、拔穷根,开启新生活。

如何尊重群众意愿?在农房改善工作启动前,埠子镇通过“村村到、户户到、庄庄查、屋屋查”,行政村、自然村、农户“三个全覆盖”,建立起镇村二级台账,在此基础上,科学确定镇域范围内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需要保留的村庄。

针对很多群众“想搬又有顾虑”的问题,埠子镇在房型设计、户型选择、项目位置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、建议。在项目的布局上,灵活采取村级统规自建,镇级统规代建,入城的给予安置补贴,群众有进城、入镇、住村三种选择,给群众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
“根据各家需要,从60多平方米到130多平方米4种户型任意选择。”力光玲说,“亲亲家园建设过程中,我在镇村干部组织下,多次参观施工现场,另外,虽是多层结构楼房但也配有电梯,不用担心老胳膊老腿爬不动楼梯。”

建好群众放心工程,埠子镇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监管体系,包括亲亲家园在内的3个农房改善工程全部组建五方责任主体加区直部门、区专家巡查组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村民代表监督的“5+4”监督体系,严把房屋质量关。

好房不贵,这最让搬迁农户高兴。埠子镇坚持把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位,将农村四类重点对象纳入优先改善范围,对临时困难家庭和特困家庭采取倾斜支持。同时通过户型上控面积、面积上控差价等方式,切实降低实际负担,努力让农民不花钱或少花钱。

“我们享受安置价,房价只是周边小区的一半。”搬迁农户胡振夺签字拆除自家砖瓦房后,在各项补偿款基础上添了几万元,在亲亲家园选购了一套137平方米新房,外加25平方米储藏室,“房子是准儿媳选的,如果选小房型,根本不用添钱,感谢党委、政府给我们这么好的政策!”

在埠子镇,亲亲家园、蚕桑人家、金山家园3个农房项目已全部建成交房,改善住房群众427户,153户“四类重点”人群、13户特困群众全部实现住房托底保障。

鼓起腰包日子更来劲

“搬新家,还要谋致富,不然留不住。”陈茂辉说,与高质量建设农房项目同步,埠子镇把搬迁群众融入产业链,努力实现居住在小区、工作在园区,从根本上避免“二次空心化”风险,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

胡振夺搬迁后,将自家的责任田流转出去,应聘到镇区一家企业上班“。什么农活不用干,每亩土地租金850元,另外在厂里上班,每月还能赚3000余元。”他说,以前做梦也想不到,自己竟然也成了“双薪族”“,鼓起腰包,日子更来劲!”

如何鼓起腰包?埠子镇加快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,镇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,绿蔬苑农业、硕美科技等3个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,建成果蔬类示范基地6个、农产品加工企业4个。仅2020年就调整农业产业3000亩,建成各类设施农业2000亩,新建高标准农田3700亩,为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。

总投资3.3亿元的润道国际农业科技园,与中国农科院、上海交大、江苏省农科院、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,通过新技术精准给水、给肥,栽培进口车厘子和阳光玫瑰葡萄,并采取“公司+农户”运作模式,帮助就业农民工资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30%。

可喜的是“,埠子蚕茧”已获批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“。仅蚕桑村,就已按照‘支部+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’的模式,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,现有社员588户,占全村农户的75%。”陈茂辉说,合作社根据农民群众自身优势,联合市、区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,组建种植养殖专业队伍,提高种植养殖业的技术水平。

埠子镇充分发挥气候适宜、光照充足、雨量充沛等自然优势,大力推动蚕桑村产业振兴,建成2600亩蚕桑基地,并拉长蚕桑产业链,加大品牌培养和推广,统一推广商标“蚕桑姑娘”,为传统蚕桑产业注入新活力,促进农业增质、农村增美、农民增收。

前几年,自己腿脚不方便,妻子没有工作,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,徐守旺家里生活困难,被列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“。镇村干部支持我做专职养蚕人,现在一年可以养蚕18张,至少能赚5万元。”收入节节攀升,徐守旺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。

聚力富民增收,埠子镇去年还大力开展公共空间治理,收回被侵占土地1518.9亩、资产2.3万平方米,增加村集体收入615.87万元;培育壮大疆北大叔、喜盈门婚庆综合体等电商产业,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4000余人。

优化环境幸福看得见

“鱼米乡、采桑忙,两岸青青万枝桑。”每年5月举办的“蚕桑文化旅游节”,深受市内外游客欢迎,推动蚕桑村由籍籍无名成为远近闻名的“网红”村,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“我们统筹推进‘美丽乡村’建设,聚焦农村垃圾、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,努力让农村生态美起来、环境靓起来,生活好起来。”陈茂辉说,与推动高质量脱贫同步,埠子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,幸福群众看得见。

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“三年行动”,埠子镇先后新建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15处,购入户前分类垃圾桶1.4万个,垃圾分类覆盖率100%,日均转运处理生活垃圾20吨,顺利通过省级垃圾分类试点乡镇验收。同时,新建二类公厕3座,三类公厕1座,改造卫生户厕560座,旱厕改造率100%。

“原先,到处脏兮兮的,我们有垃圾也随手就扔;现在,村里村外干干净净,我们也养成了好习惯,讲究卫生、健康生活。”村民徐利真欣喜地说,如今镇村环境焕然一新,让人心旷神怡。“我们还顺利通过国家文明城市长效建设检查哩!”他骄傲地说。

埠子镇还全力加强交通、水利、电力、通信等方面建设,先后投入500余万元,深化“点亮乡村”“光网乡村”工程,对235绿色廊道、部分村居绿化节点、文体广场等重点区域进行提档升级。

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希冀,呼唤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效治理。近年来,埠子镇坚持“还公共空间于群众”,不断放大公共空间治理集成抓手作用,在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,更好激发乡村振兴动能的同时,整治道路两侧乱搭乱建、河道护坡乱耕乱种等现象,打造特色乡村振兴品牌。

就在去年,埠子镇集中力量治“顽疾”、破难题,拆除违建1.2万平米,清理店外店、占道经营160余处,在设立临时疏导点集中管理“小零散”经营300余户的同时,还大力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,安装护栏8.9公里、警示牌300余处、减速带600余米、爆闪灯80余处,修补破损路面1200余平方米,保障群众安全出行。

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。陈茂辉说,埠子镇通过奋斗,披荆斩棘,已高质量脱贫。埠子镇还将聚焦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目标,继续奋斗,不断探索、总结和提升,勇往直前,加快建设现代农村,全力推动乡村振兴,持续走在全区高质量发展前列,建设更具实力的“工业重镇、文化名镇”。

来源:宿迁日报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【TOP】打印页面】【关闭页面
Baidu
map